笔趣听书
会员书架
首页 > 历史军事 > 汉末纵横天下 > 第十一章 太学

第十一章 太学(1/ 2)

上一章 目录 加书签

太学在雒水南岸,吕煜与王宁从开阳门出城,过了桥,便到太学外了。

庠序,辟雍。

环水带桥,远远的高楼便是明堂。

但吕煜的目光只是定格在近处的太学身上。

若说近处,这话说得也不太合适。

因为太学太大了。

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天人三策”,“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于京师长安设立太学。

王莽时天下散乱“礼乐分崩,典文残落”,“四方学士多怀协图书,遁逃林薮”,太学零落。

当东汉光武帝刘秀称帝后,戎马未歇,即先兴文教。

汉光武帝起营太学,访雅儒,采求经典阙文,四方学士云会京师洛阳,于是立五经博士。

建武二十七年,建造的太学讲堂“长十丈,宽三丈“。

永建六年,汉顺帝诏修:赶学,“凡所造构二百四十房,千八百五十室“。

每年用工徒竟达11.2万人,营建规模达到了空前的水平。

至汉质帝时,太学生人数已有3万余人。

东汉末年,太学生虽有减少,但也有近两万人。

远远望去,是一眼看不到头的房舍。

太学有祭酒,也就是后世的校长,祭酒下面是博士祭酒,相当于政教处主任,其下便是五经博士,是各年级不同学科的组长。

西汉之时,只有五经博士,五名博士分别对应《诗经》《尚书》《礼》《易》和《春秋》五本儒家经典。

一名博士可以传授数百甚至上千名子弟。

当然,博士虽然是大儒,也善传道授业,但更多的是博士子弟中的佼佼者代为传授知识。

像是博士亲自教导,那最少也得是记名弟子。

否则只有在讲座的时候才能得到博士的传道授业解惑。

当然,随着时间发展,五经博士早就不止五人了。

到东汉末年,说起来五经博士已经有十六人了。

《易》有施氏、孟氏、梁丘氏、京氏四家;《书》有欧阳氏、大、小夏侯三家;《诗》有齐、鲁、韩三家;《礼》有戴德、戴圣、庆普三家;《春秋》,《公羊》二家,分别是严彭祖、颜安乐;《谷梁》一家。

当然,因为研习谷梁的人大部分转修左传,导致谷梁式微,自然也不能入五经博士了。

加之《庆氏礼》,排除这两位,十六人刚好剩十四个,也就是十四经博士。

值得一提的是,弘农杨氏家传的经典就是《欧阳尚书》,而汝南袁氏家传的经典就是《孟氏易》。

两家都是四世三公,也正是因为家传的经典是五经。

这也可以说是顶级士族的标志了。

来学习五经的人,只要是学了《欧阳尚书》的,都可以说是弘农杨氏的门生,学了《孟氏易》的,都可以说是袁家门生。

其优者可以通过弘农杨氏或者汝南袁氏直接做官,而弘农杨氏与汝南袁氏也可以通过这些优等生提高自己的影响力。

这是一个正反馈的过程。

十四家经文流派的弟子们构成了整个东汉帝国官僚的基础,是主要的官员来源。

而垄断了五经解释权的士族,在间接上也是垄断了为官之路。

东汉末年,士族已经有了抬头之势,当然士族要进化成世家,还得靠后世的九品中正制。

届时,高门大族才算是真正了垄断为官之路。

呼~

吕煜轻轻摇头,将脑中繁琐的思绪抛出,对着王宁说道:“走吧。”

“是。”

王宁轻轻点头,手却是紧紧的握着剑柄。

两人一前一后,便朝着太学大门去了。

此时太学门口,已经是聚了一群人。

“主公,我看事情有点不妙。”

原以为到太学是来访友的,他顺带过来旅游一番。

但现在看起来是要来干架的。

这可不是我王子静擅长的东西。

王宁就想着脚底抹油了,吕煜倒显得镇静。

“来都来了,岂能空手而归?”

“主公,这...”

王宁看得到太学门口的那一群人,太学门口的那一群人自然也是看到了他们两个。

“再不走,可来不及了。”

王宁可是听说过太学很多事迹的。

在汉哀帝之时,太学生甚至还敢顶撞陛下。

提示:本小说不支持浏览器转码阅读,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转码阅读既可正常观看!

上一章 目录 加书签
新书推荐:柯南之薄荷味白鲸精灵世界的底层训练家呢喃诗章勇者的使命不是推翻魔王吗?全球召唤之我的从者都是神话级开局就被赶出皇宫从士兵突击开始的佛系尖兵次元审判降临精灵之我挖矿养你们啊人在斗罗,兼职修仙
返回顶部